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总结)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4-18 19:29:53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自己的教学工作思绪万千。

2、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3、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题的主流。


(相关资料图)

4、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5、(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7、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简单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9、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10、能够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1、(二)培养用心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潜力。

12、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好处、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潜力、理解水平有关。

13、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14、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15、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16、透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17、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18、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带给了广阔的舞台。

19、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20、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资料。

21、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

22、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好处内涵,情感内涵。

23、三、加强学生的习作水平(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4、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

25、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

26、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27、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8、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资料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29、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

30、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精彩段落。

31、(二)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32、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潜力。

33、2、口头作文与即兴作文的训练合指导。

34、3、作文应用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35、4、自评自改与互判互评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方法。

36、5、平时一周两次日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37、这多种多样、别致、搞笑的训练形式,不仅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的综合潜力。

38、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职责合潜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