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热点评!视点|打击虚假误导传播,拿伪专家“开刀”还不够

来源:齐鲁晚报网    时间:2023-03-04 11:06:16


【资料图】

社交媒体让人人有了麦克风,实现了话语权形式上的全民平等。但话语权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权利,而是一种“我能够言说”的能力。社交媒体提供的只是“硬件”,至于谁的“麦克风”更具吸引力,也许,短视频上“满屏的专家”受关注,从一个侧面给出了答案。

全国两会在即,针对短视频平台上假借“专家”“学者”“律师”等专业身份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的现象,民进中央建议提高传播知识类短视频的发布门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并通过人工推送等方式干预。

“专家”概念被那些靠虚假误导传播制造流量的人给异化成了“砖家”,并演变成网络时代的一大社会性“疑难杂症”,以至于治理这类伪专家成为亟需攻克的一个难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各个领域的科普传播,这原本是一项利人利己的事情。但当下专家科普类短视频存在讨人嫌的倾向,则与部分“专家”滥用话语权有关。民进中央呼吁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甄别真假专家,减少伪专家的混淆视听;借助人工推送的干预,降低这类所谓“专家”“麦克风”的分贝,降低虚假误导传播对公众的干扰。这样的建议虽然顺应了民众的诉求,得到了众多支持,却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打着专家幌子,为制造流量而背离科学精神,伪专家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舆论对这个群体进行质疑和批评,这也没错。当人们感慨短视频上的“专家都快没门槛了”,惊讶这个群体都快“忘了常识思维”之时,更应该反思造成伪专家泛滥的深层原因。

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的载体,其推送机制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条视频作品的网络影响力。当平台的算法逻辑青睐于高点击量的视频内容,只要有人在看或者点赞、转发的,就会成倍地推送这样的内容。这种功利驱动型推送机制,为那些制造流量要回报的短视频制作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摸透了推送窍门,便热衷于鼓动喜欢满嘴跑火车的专家发表离谱言论,找不到真的专家就找扮演专家的演员,只要有流量就不在乎虚假误导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谴责伪专家,也不要忘记这些人是在给谁“打工”。

当然,打击虚假误导传播,拿伪专家“开刀”,在问责平台的同时,还应提醒众多的网络用户:短视频究竟是不是最佳的科普媒介,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至少在目前,要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还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多看前沿的科学报道,多翻某一领域的书籍,而不是简单热衷于在短视频平台“拜师”。正规的出版物和靠谱的新闻报道,比五花八门的短视频“专家授课”更值得信赖。拿起书籍阅读的人越多,短视频上的伪专家就越是门庭冷落。治理伪专家,网络用户的注意力转移,也不可或缺。

说到底,尊重知识,提高科学素养,需要公众提高自己的“媒商”(媒介素养)。只有先提高了媒介素养,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高价值有用的信息,科学素养才可能随之提升。当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上去了,任凭伪专家可劲儿造,再想制造所谓的“麦克风效应”,也就无人问津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媒体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